语言训练要渗透人文内涵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人者应当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生命发展。”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②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语文也是人文学科。
语文的基本要素是语言,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那么,语言训练就当然要渗透人文内涵。
人文内涵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 ③“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 。它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 ④
培养人文精神就是教育学生“人之所以为人”,并使之将来“自觉具体地实践某种超个人的普遍原则,并以此作为自己人性完善和升华的途径。” ⑤而且“具有包容全人类的开阔胸襟,敢于超越‘国民性’……探索人类命运,追求永恒。” ⑥ 使之从狭隘的个人追求升华到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崇高境界。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大转换的时代,“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与真理失去了内在支撑和动力,使得终极关怀远不如现金关怀激动人心。” ⑦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任务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被唤醒,就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使之沐浴语言中智慧哲思的熏陶,进入生命体验,积淀人文底蕴,被逐步培养成“人”,并奠定生命发展的无穷“后劲”。
因此,语言训练仅只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