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 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社会进步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 ,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