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520字。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文章核心提示:一、【学习目标】 1.熟悉李贽的“异端思想”,记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其历史进步作用。 2.认识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社会背景,比较其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及推动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李贽的“异端思想”,记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其历史进步作用。
2.认识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社会背景,比较其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及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差异。
3.通过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探讨中国近代落后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3.教学疑点:中国近代落后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二).教材解读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
(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
3.李贽“异端”思想主要内容: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
第二,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在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士大夫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李贽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他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秉赋之自然”。
第三,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4.李贽思想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