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80字。
第十课 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学堂、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将它们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收集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书籍,了解其编印、出版书籍的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采取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有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现代学制的基本情况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类型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与现代学校的异同,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出现、发展、变化的原因等。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讲授新课
[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一.引导学生回忆设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的改革内容。可适当补充资料介绍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曲折历程,以说明封建势力的阻碍和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中国的发展而斗争的精神。对于它的历史地位,一定要强调清楚: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全国最高、设施最全的学府和最高的教育机构,其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后,应结合楷体字内容,采用讨论法,指导学生客观评价当时的办学原则和课程内容,指出其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封建教育束缚的局限性。
和学生谈谈京师大学堂以及后来的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教师和培养出的学生,如鲁迅、钱钟书、毛泽东等。用小故事加以烘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