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310字。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
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顺应时代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向学生介绍照相术和电影的发明和发展情况,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资料,自己了解具体情况。在教学中,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照相术和电影都是由西方人发明,后来传人中国的。照相较早,19世纪40年传人中国,电影则在1896年出现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