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南靖中等职业学校 张海华
作文是学生习作的园地,是每位学生学好写作的必经途径。作文教学最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最真挚的情感。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命题 → 指导→ 写作 → 批改 → 讲评。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教师为写作训练而教,学生为完成作文而应付,忽视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这种写作教学走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也就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的过程,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这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应付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感情、假故事,失去了个体生活的真实性。学生一拿到作文题,就想怎么去套,因此学生的作文总会有很多诸如“为同学送伞、拾金不昧、让座、老师送我去医院”这样类同而乏味的故事,然后再套上时间、地点、人物,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老师看了这些似曾相似的作文,也无可奈何。其结果是,学了几年的语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疼、害怕,而对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写作文相结合,以及时反馈和鼓励评价为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些尝试,对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写作能力有一定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消除了写作难的厌烦、畏惧心理,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完成作文拖拉现象减少了。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框范学生,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鉴于此,我觉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方积累。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