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提“背多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重提“背多分”
江西省大余中学 陈尚锋(341500/13097326629)
多年前有人提语文“背多分”,响应者不少。现在语文重提“背多分”似有急功近利、死记硬背、与素质教育背道而弛之嫌。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学生语文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的的“背”功没有过关。即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大张旗鼓、理直气壮重提语文“背多分”。
一.古人之“读”书就是“背”书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记有如下一段文字:
荆公道:“子瞻既不好考老夫,老夫却不好僭妄。也罢,叫徐伦把书房中书橱尽数与我开了。左右二十四橱,书皆积满。但凭于左右橱内上中下三层取书一册,不拘前后,念上文一句,老夫答下句不来,就算老夫无学 。”东坡暗想道:“这老甚迂阔!难道这些书都记在腹内?……”……东坡使乖,只拣尘灰多处,料久不看,也忘记了。任意抽书一本,未见签题,揭开居中 ,随口念一句道:“如意君安乐否?”荆公接口道:“‘窃已啖之矣。’可是?”东坡道:“正是。”荆公取过书来,问道:“这句书怎么讲?”东坡不曾看得书上详细。……荆公道:“这也不是什么秘书,如何就不晓得?这是一桩小故事。汉末灵帝时,……记于《汉末全书》。”
书作者之本意是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但从中我们也可见古之有成就之人是如何“读”书的了。
二.“背”能促“写”
“《文选》烂,秀才半。”
作文能反映一个人语文的综合水平,而写作有两大源头:现实生活和书本。现实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较多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书本知识则可潜移为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等组成文章的多个方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而神”,这其中的“熟读”和“破”其实就是本文所说的“背”功。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可以说是作者在博览群书之后灵活运用的结晶。全文计715字,差不多句句用典而不着痕迹。若平时这些文章没有烂熟于心,在当时胜友如云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且让“满座皆惊”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所以能留下诸如《长恨歌》《琵琶行》之类脍炙人口的作品,应完全归功于他的勤于用功、反复诵读文章。他在幼儿时如此,成年后仍是这样。他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信里说自己“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不遑(没有空闲时间)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衰白。”正是由于这样的勤学苦读,白居易的作品在语言上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