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语入新课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充分备课,激趣点拨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对新课文往往都有一种新鲜感,抱有新的兴趣与期待值,就算是同一篇课文的不同课时,也会因不同的教学重点而可以设计产生出新的兴奋点,所以教师若然能精心设计好导语,那么就能在上课后较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角色,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导语,须有的放矢,已明其目的,便可“对症开方”。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常见的导语设计从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介绍背景,补充相关知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者因年代隔阂、或者因文化历史背景的代沟,往往会令学生形成理解障碍,这时就有必要引述相关背景材料。比如学《三国演义》节选《杨修之死》就可谈谈杨修在曹丕、曹植兄弟争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或者是曹操多疑善妒的枭雄个性;学《竞选州长》就可以谈谈美国所谓的“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真本质,甚至可以谈谈布什和戈尔在竞选过程中的明争暗斗,“总统难产”的事例,学生往往对这些闻所未闻的知识兴趣盎然。有些与课文内容关系比较密切的也可讲讲,比如学小说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就可以简介一下原著《骆驼样子》,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以谈谈李玉安甘作无名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些属于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些中外作家,就可以简介一下作家的作品、创作风格、影响等,如学《最后一课》就可简介都德小说创作中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特色,学辛弃疾的词就不妨讲讲“苏辛”的豪放派风格,指导学生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感情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营造一种感情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初中不少课文部是文美情真之佳作,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人爱美之情,把握好这一点,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课堂教学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提了几个小问题:想想周总理的形象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如此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深切怀念,连联合国也为其下半旗致哀?接着我放了一段总理生平事迹简介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片中总理勤政爱民的高风亮节,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而那低沉迥转的出殡哀乐,那张张失声恸哭的群众面孔,更是极富感染力,令人无不为之动容。我这时再因势利导,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整个课室很自然地沉浸于一种深沉悲痛的氛围之中,每个学生都神情肃穆。“此时无声胜有声”,总理的丰功伟绩、人民的深切怀念,又何需教师再逐字逐句分析佐证以求“共鸣”?
3.联系实际、诱发疑问,增加生活知识积累。教师并非只为“教书”,让学生学书中所讲,记书中所述,教师更应该注重课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多思多疑,在思中求知,在疑中求进,把学习课本的兴趣能力转化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对生活常识及做人道理的辨析。比如在教《爱莲说》的时候,我侧重启发学生回忆历代文人如何描写莲,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答出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名言佳句,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其描写的角度和重点,并水到渠成引出周敦颐如何写《爱莲说》。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思考记忆中的莲花是怎样的,又进行了一次关于莲花的诗文积累,还激发起其求知欲——周敦颐是如何写莲的,可谓一举数得。再比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些教师设计成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想一想社会稳定的根源是什么称(靠法制),法律判案的依据是什么(以事实为根据),怎样才是一个好法官(依法办事),再对比看一看贾雨村如何判案,为什么案子变成了不明不白的“葫芦案”,这就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是非观的法制教育。还有些教师以淡水、咸水测试鸡蛋悬浮度的实验引入《死海不死》,这就深入浅出地把课文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学生看得有趣、听得亲切、记得牢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仅是在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本身也能以极大的兴趣去思考课本,思考生活,获得真知,这才是教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