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备课人:王良伟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举例亲切、生动,设喻浅显、确切,所用排比句十分犀利,很有气势等特点。
2、了解一些实词的活用和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3、认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引入对孟子的介绍,引入新课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庙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名为“继往圣”、“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的功绩。后人用继往开来表示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结合教材上的短文《孟子》简介,介绍孟子。
初中我们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所荀子认为要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必须加强后天的学习,而且写了一篇文章叫《劝学》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文章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形象。
二、分析开头至“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重要词句:
仲尼之徒:仲尼的门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郯之这一类人”之意
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何由:凭什么觳觫:húsù,恐惧发抖的样子
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老百姓认为我这是吝啬,是理所当然的。
远庖厨:使厨房远离住处。
三、简析
问题: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齐宣王所要听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因而孟子必须找到到两人的共同点,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并一步步引到自己所宣传的“王道”这一话题上来。孟子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①借口仲尼之徒没有谈论这两个历史事件,后世无传,自己不知,来避开关于“霸道”的话题。用“无以,则王乎”这一问句,委婉地引出话题。王道其实也是统一天下的话题,这与齐宣王的霸道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②善于回答齐宣王提出的问题。他先不直接回答,而举齐宣王的一件小事,来说明齐宣王行为的矛盾,通过进一步说明他有行王道之心,从而初步打动了齐宣王,引起了齐宣王的兴趣。
孟子知道,虽然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第二课时
一、翻译“有复于王者曰”至“后必有灾”
重点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