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启动,新的课程标准也已颁发,而新课改中要确立的几个新的基本理念怎样落实,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乃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是否可以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次课改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异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看似笼统的一段话,牵扯出来的却是一个具体而重要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那么,如何在数字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以为——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顶多算是刚刚走出传统课堂,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要他们马上拿起这个“新式武器”并使用它,是很不现实的。这中间,应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从探究到创新的过程,有道是: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及互动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是按以下两大步骤去尽可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第一步:以示范的方式,授之以法。
大家都辞让知道,示范可供模仿。
示范——模仿的方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和做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注重教师的积极性示范与学生有目的的模仿,适用于以发展学生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的模仿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与培养。也就是说,通过“示范”、“模仿”,达到“授之以法”的目的。
示范——模仿是创造的必经环节,因为创造必须要有知识、技能、经验作为基础。有人认为“创造”只是培养发散思维、“创造”的东西要与原来的全然不同,因而认为“示范——模仿”与“创造”无关,甚至是阻碍了创造,他们认为“示范”就是定框框。“模仿”则是单纯的照搬,是教条主义,显然这是误解,殊不知人生一切都是以示范模仿开始的。
在当前的课改教学实验中,以“示范——模仿”方式,教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转变原来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如何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这确实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引入方法,教师可以在“示范”中,教给学生怎样“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技巧和学习方法,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少我的实践经验是这么告诉我的。
第二步: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兴趣
就某门课程来说,学生是很难在一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就能有明确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目标、动机都是能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因素。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最能激发和调动起初中这个年龄段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一旦被动调动起来,那么,一切新的课程教改课题的实验就有了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