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并注意总结活用词语和规律。
2.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3.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2.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吸收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间
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象、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踞“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便要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二、解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五十步笑百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
孟子处于列国混战最激烈的年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他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