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挖掘语文文本特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千秋外国语学校 何龙英 石春艳
摘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容易带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左右逢“源”、旁征博引,造成教学活动的游离。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特质,把教育目标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素质,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关键词 教学游离 特质 人文素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特质:由文质俱佳的书面语言构筑而成,成为传递文化、熏陶情怀、学习语言、享受美感的有力媒体,容载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等。它包罗万象,天上地下,古今中华,花鸟虫鱼,几乎可以涉及任何文化领域,近似百科全书,给受教育者以广泛有力的教育”。
然而,也正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多彩性,容易带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左右逢“源”、旁征博引,造成教学活动的游离,无法真正的抓住文本的特质,对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探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课堂的泡沫多了,质感少了。下面笔者就对教学活动中的游离现象作一些审视分析。
教学活动中的游离现象
一、头重脚轻———重“导入”轻“文本”
教学新课,导入很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索兴趣,所以教师大都会在导入山个下工夫,为进入新课作必要的铺垫和引领。但所有的导入都是“开始”前的“预热”,应当简洁明了,为研究文本作铺垫,切不可云障雾遮,先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有点教师在导入处花大量的时间来铺垫,没有时间来深入的研究文本,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模糊不清,这种头重脚轻,重导入,轻文本的教学游离,反而会消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新闻两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以课前播放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歌曲导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