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兵车行》教案
备课人:王良伟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理解本诗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穷兵黩武的主题
3、体味诗中感情,背诵默写本诗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简介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远祖杜陵(长安)人,又曾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为“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又因做过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
杜甫被称为“诗圣”,存诗1400首,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诗史”。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诗歌名篇有: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登高》《兵车行》等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写得很深沉,主要是因为杜甫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所致。
二、解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兵车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概括全诗的内容,在基本理解诗意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朗读。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第一段:行人出征,亲人送别(板书)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送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