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平湖中学 刘旭
教学目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全文内容
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虚与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节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其中中无与有的关系正是艺术表现里充分运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事实上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用了这个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今天我们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来深入地理解这一原理,进而为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提供方法的指导,同时提升我们的艺术鉴赏力。
感知与研读:
一.提出问题:一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二、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作怎样的概括?三、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要求学们阅主志课文后回答)
本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虚实相生)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举例:,绘画: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书法: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建筑:《诗经·斯干》拿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戏剧: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二.结合课后练习题二(谈谈这些材料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3.钱塘洪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