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成成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550字。
山西省太原成成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
2009年10月
第I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仓頡为黄帝的史官,黄帝命令他造出文字,使天下人用文字记载当时的大事和道理。如果这一传说是真实的,你认为他造出的文字应是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象形文字
2.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目的在于
A.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B.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C.鞭策教师不断学习 D.逐步实现忠恕之道
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为田开阡陌封疆”,这直接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井田制的确立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右图所示文物出土最主要的意义是
A.反映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雕刻技术
B.反映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以实物形式证明春秋时期存在牛耕
D.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已经彻底瓦解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的一个节气叫“节气”,第二个节气叫“中气”。据此推算,五月份的“中气”应该是
A.芒种 B.夏至 C.立秋 D.处暑
6.贾谊曾说:“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这样就可以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了。由此可见,他认为秦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A.推行分封制 B.大搞文化专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严刑峻法
7.“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诗句主要反映出
A.东汉时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势力上升
B.秀才们不知诗书,武将们胆怯如鸡
C.汉代的科举考试不能选拔优秀的人才
D.东汉时察举制已无法选出真正的人才
8.魏晋时期,胡饼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家具为贵族争相使用。上述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生活方式多样化 D.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9.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有
①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②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③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④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唐朝后期,一位来自扬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
A.走水路,经过永济渠、通济渠、广通渠来到长安
B.在茶馆里,向长安民众夸耀:扬州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
C.将学习范围全部定在四书五经之内
D.在长安城的瓦子中,观看了多场戏剧演出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