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90字。
专题十三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要关注近代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特点。
2.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2007年考了经济现代化对政治的影响(辛亥革命题),那么2010年注意一下经济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地理学科相联系。
3.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前苏联经济发展相对比。注意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纳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考查。对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的分析探究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题整合
[要点归纳]
要点1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1.封建自然经济
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