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环境,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创设环境 , 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实验中学
刘晓婷
在我二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我有两件幸事:其一是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它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其二是我选择了做语文教师,因为它让我的生命焕发出了活力。如鲁迅先生所言:“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将生命意识根植心中,让语文教学焕发其应有的生命活力。
观念是根基,在六年的语文教学中,根据现代的教学理论,我首先确立的是“三观”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重”是我不变的“学生观”,“人”即学生个体,“生”即生命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把每一堂课都看作是我与学生生命活动的实践,人生价值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我的“课堂观”。当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生成与生长的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还树立一个“知识观”,即“学科的教材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建构知识”。
记得一位美国教育家曾把教育环境分为外在的物化环境和能够给人以精神振奋的内化环境。为了将这两种环境有效地结合,实现“三观”的教学理念,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视听环境、艺术环境、问题环境、互动环境和实践环境,努力让语文教学“活”起来,让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抓住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各种视听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又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我将学生的艺术特长引入到了语文课堂,创设了艺术教学环境。我曾经教过一个艺术特长班,这个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语文课上我便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才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下去体会文学的意蕴。在讲《背影》时,我特意让擅长长笛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曲子,进行现场配乐朗诵。在静静的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伴着《天鹅》曲哀婉悲凉的曲调,学生把《背影》一文朗诵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全体学生沉浸在文学与音乐交融的艺术氛围中,父子的离别深情不言自明。后来我们的课堂音乐情境教学又有所发展,讲《看戏》我们就来段京剧清唱;讲古诗我就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发挥想象,到黑板现场作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学习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提高修养,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