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学中的一点美育探究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10 22:3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美 与 语 文
       ——有关语文教学中的一点美育探究
               (万州中学   范心荃 张孝哲)
美,人皆爱之。自然、生活、社会、艺术,无处不有着美的显现,而对美的发现和情感体验又并非艺术家才能具备。于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产生了,这就是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早在二十年代,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到处奔走,倡导美育,强调“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方法”。而今,面对时代的超速发展,国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进行了课程改革,把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已经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如果,我们能够挖掘出语文学科丰富的审美资源,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艺术的领域,从美育的角度去看语文、学语文,那么,我们就可以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下面就语文学科中存在的美育因素做一点粗浅的探究。
一. 挖掘语文教材自身的美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语文新教材的一改旧观,既增强了趣味性、文学性,更具有了一种可读性,就连作品的形式、内容也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一) 作家的创作美
大凡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同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身后也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他们的创作融注了他们整个的人生,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精神也都能从他们的创作中窥视一二。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身遭“李陵之祸”处以宫刑,他本想“引决自裁”,可最后竟“隐忍苟活”,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写成历史巨著《史记》;鲁迅,一代文豪,原本学医,就因偶然的一次从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片里看见一群中国人面对同胞被杀时的麻木,便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的笔来唤醒国民、振救国民,于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相继问世。这,不正体现着一种坚忍不拔、发愤写作的顽强精神,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民族责任感吗?屈原赋《离骚》、周文王演《周易》、左丘编《左传》……哪一部作品的创作不是写作者心血的结晶?不是他们精神美、人格美的再现?如果我们抓住了作品的创作美,就会让学生从作家的创作中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与伟大,就会让他们知道,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必须是一种真正伟大的人格的体现,灵魂出窍的人是写不出有灵魂的作品的。这就教育我们的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青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人生去谱写新时期最伟大的篇章。
这样,既学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不正合素质教育之意吗?
(二) 作品的形式美
优秀的作品必须有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语言的运用,还是它的章法、风格等,都是匠心独运的。这里,单说说语言。
语言是作品内容的载体。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相反,有了文采,语言便有了生命,作品就成了永恒。苏轼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铸就了他的豪放;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也留下她的婉约;鲁迅“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印上了他的爱憎;郁达夫一篇《故都的秋》也写下了他的孤寂、落寞;还有,徐自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是给人们抹上了一道无奈离去的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