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10字。
高三政治图表题题方法专题训练教案
华容三中 聂承新
一、方法简介
1.命题形式
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的形式,如运用坐标、表格、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等问题。
2.设问设计
体现了对问题考查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答题的能力要求
图表式论述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如下能力:第一,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表的数据中概括出相应的现象。第二,综合分析能力和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第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解题技巧
⑴.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图表式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构成,因而审题应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A.审读图表式材料的方法:
第一,标题。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式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第二,细目。指图表式材料中所列具体项目,包括表格中的具体栏目名称、坐标名称、图例名称等,把握了细目就把握了图表所涉及问题的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细目也往往是答案表述中所使用的基本术语。
第三,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审读图表,将图表中的数据或图形变成文字表述,即从图表中提炼有效信息。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第四,图表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附注或注释。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请记住:有注释必定有用,如果不用就不能完整把握题意。
第六,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第七,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如1978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4年等。
B.审读设问的方法:
第一,弄清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理论知识的范围。限制性论述题一般都明确指定答题运用的知识范围;扩展性论述题则需要考生对图表式材料的分析进行概括,选定作答的理论知识。
第二,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弄清每个设问的明确要求。
第三,弄清设问有无特殊要求。
第四,从宏观上把握设问间的联系:弄清设问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
第五,从微观上把握每一设问的具体要求。对每一设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等,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⑵.选材
审题主要是明确材料的中心观点,根据这个中心观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中心观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即确定论据,这就是选材。同时这一思维过程也反过来有助于准确审读图表式材料,两者有着互相昭示、印证的作用。
⑶.构思
下笔答题前在稿纸上列个提纲,明确答题要点的主要内容及层次的划分,以保证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卷面整洁。
⑷.下笔
完成了以上三步之后,下笔书写答案必须做到三个统一: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所体现的本质。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理论(教材知识)与实际(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的统一。
二、典例分析
例1、(2005年江苏卷39题)39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初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1号文件;2005年初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1号文件。
图一 2003、2004年江苏粮食产量比较(单位:万吨)
注:2004年江苏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4.5%
图二 2004年江苏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图(以上年12月份为100)
注: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起因于粮食供需
缺口较大,10月份秋粮上市,粮价随之回落。
表一 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