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3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一、考点扫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板块结构:来,我们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凌乱的知识系统化!
三、温故知新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自习回顾一轮复习教学案内容
(二)核心知识检阅:
1、列举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处于什么社会地位?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孔子、孟子、荀子对其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思想流派会不会行到统治集团的青睐?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它关注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有利于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2、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功正统思想
(一)自习回顾一轮复习教学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