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
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1, 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戏谑”的“谑”(xuè),读作“虐”(nuè);把“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读作“嘎”(gá).如把“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冰心《笑》)的正确读法“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错读为“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2, 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
主要是指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相当数量。当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也就不能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了。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六个方面叙述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高中老师,学生对高中朗读教学的再认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 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中成章”?
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发言标准,吐字清楚,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另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第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激发自己的真挈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 通过朗读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