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教学目标:
1. 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理清说明顺序。
2. 通过文章的学习,探讨事理说明文的阅读。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 探讨事理说明文的阅读。
三. 教学安排: 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
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生字词
鸟臀目( ) 蟾蜍( ) 深渊( ) 劫难( )
追溯( ) 俯冲( ) 骨骼( ) 两栖( )
潮汐( ) 遗骸( ) 衍变( ) 褶皱( )
致密( ) 天衣无缝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 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把握说明对象
(1) 提问: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板块构造”理论
(2)探讨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把握。
提问: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出说明对象?
明确:
A. 从标题入手:直接以说明对象的名字命名的,一般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
B. 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在题目中就告诉读者本文的说明对象的,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再如本文,那碰到这种说明文,我们就得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提取。
3. 如何筛选信息。
(1)让学生说出学《生物入侵者》时方法。
明确:抓关键语句,一般是见于段落首尾。
(2)而朗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在筛选《生物入侵者》时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恐龙无处不在》,虽然文中有一些关键语句,但并不能全部概括文章内容,所以还要从文中进行概括、提炼。
(3)让学生讨论合作,概括《恐龙无处不在》的主要信息。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