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与欧洲的外交关系》专题复习与训练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9300字。
《中国古代与欧洲的外交关系》
专题复习与训练题
一、【专题复习】
1.东汉: 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唐与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3.明清:1553年,葡萄牙人借居澳门,后设“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时,中俄发生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4.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二、【思考与讨论】
1.下面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
(1) 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__________年,具体地点在_________市。
在《尼客松回忆录》中, 尼客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2)为什么杜勒斯(当时美国国务卿)当时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分析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说明“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首先明确此图片表明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其次再现课本知识:结合提示语作第(1)问;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课本有关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分别拟定第(2)问和第(3)问的答题思路。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出精挡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1)1972北京
(2)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使美国敌视新中国,杜勒斯的举动既是对周恩来人格的侮辱硬是美国敌视申国的表现。中国的强大和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它在美苏争霸申所处的守势地位,便美国急于改善申美关系,尼克松的举动既表达他个人对周恩来的歉意,更是主动表达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外交姿态。
(3)中美双方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此后,日本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缓和了国际局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美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逐渐形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