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消沉的歌——略论杜甫《登高》一诗的主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br>
<br>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r>
<br>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r>
<br>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br>
<br>
《登高》一诗,向来传为名作。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①,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②,都很是精当。然而,前人对它的评价多是从形式上着眼的,什么前六句“飞扬震动”,而后二句“软冷收之”③,什么“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④等等。就该诗的思想内容来说,似乎现在的人分析得较多。<br>
<br>
有人说,这首诗“既是他(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穷愁无奈中依然关怀国事的心情”。⑥<br>
<br>
有人说,纵观全诗,“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⑦<br>
<br>
归纳起来,一般的分析文章都认为“忧国伤时”是该诗的最重要内容。我以为不然。<br>
<br>
这首诗是杜甫于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是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已定,便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掉了生活等诸方面的倚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而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此诗是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另外,就杜甫整个诗作的主题内容来看,自他入蜀后,他的诗即入于“老境”,“思想性方面已不如前期光彩。”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登高》一诗时,不能机械的把该诗同他入蜀以前所作的大量诗篇生硬的联系在一起。<br>
<br>
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该诗的具体内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