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60个字。
应引导中学生真实写作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王兴梅邮编221116
中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是“假”、“大”、“空”,立意“庸”,材料“枯”,结构“套”,语言“死”,缺少生活气息,缺少真情实感,欲治此顽疾,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真实写作。
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中学生真实写作。
一、写出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向社会,躬身实践。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书并不能代替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写道:“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写文章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读生活,读实践,甚至读社会这部大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绝不是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透彻地领悟,恰切地表达。陆游在教儿子学诗亦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写出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拥有一颗慧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一本属于自己的“无字书”,学生往往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慧眼观察,慧心体悟,即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认识世界,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有人写作时文思泉涌,有人却捉襟见肘。即便同一个写作者有时文笔流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时却思维梗塞,东拼西凑,难以成文,这就看你是否保持着探究生活的好奇心,能否敞开心灵,去看、去听、去问、去感受、去想象、去思考、去真实表达。我们班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练笔日记,我们起名就叫生活成长日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把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倾于笔端,自由抒写,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写出来的文章却往往具有最真实的情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如:一位学生爷爷去世了,他很悲伤,于是用笔抒写对爷爷的思念,一共写了十几篇,一桩桩、一件件记录爷爷生前的细微之事,从文中,你可以看出小作者经过这一次生离死别之后,对生命、对人生、对亲情有了诸多思考,他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二、写出自我。
“不爱写”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消极心态,写作课上,学生一听写作文,便垂头丧气,教室内一片叹气之声,学生缺少写作的热情、冲动和灵感,不少学生对写作采取应付、拖延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写作是主体性缺失的写作,学生不能以我手写我心,写作其实不神秘,古语说:“言为心声,辞达而已。”言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