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650字。
《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 能力方面:
(1)通过学生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租借地与租界地的不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的能力。
(3)通过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4. 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归纳总结资本输出的方式,训练学生阅读教材,处理教材子目及大、小字关系的方法。
(2)通过教材中《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和《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表,回答相关问题,训练学生从表格中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新界”示意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重点。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形式,它使中国面临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本质,把中国历史的演变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重点,美国在19世纪末对远东,特别是对中国提出的侵略政策,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后,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产物。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从整体上了解认识美国对外政策演变的过程。
2. 难点分析:
(1)资本输出的对华影响是难点。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控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难于理解这种相反的结果。教师可用层层设问的方法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
(2)美国“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影响是难点,学生难于理解的是:这一政策对美国讲是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对华来讲是危机加深了,对列强来讲是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教师可从某一点切入,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发生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与以前不平等条约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特点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