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2010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题,约6910字。
山东省诸城市2010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009、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而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 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
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 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古罗马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人的葡萄藤被别人毁坏,但是在诉讼时只能说是“树木”,,不能说是“葡萄藤”,这个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公民法
A.在处理个人财产上不够完善 B.注重形式,缺乏灵活变通
C.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D.注重调解财产和民事纠纷
3.《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 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4.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
5.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充分,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在阶级社会无产阶级的斗争推动历史发展③先进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成功的关键④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6.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以上材料能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