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7980字。
《红军的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纲分析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2002、2000高中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2000年初中版)
分析:
(1)两份三版的大纲均重在阐述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及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实在看不出它们有哪些实质的不同。
(2)对于长征精神,大纲不应忽略;长征的历史意义,亦应述及。
(3)同时,初中版大纲语言不很精练准确。
2.课程标准分析
(1) 初中版:
A、 中国近代史总序的交代: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B、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内容标准”的交代: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C、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教学活动建议”的交代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2) 高中版:
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交代: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分析:
(1)高中版课标对于本课教学的具体指导不够。
(2)初中版课标可操作性的内容较丰富,并且提到了长征精神,从长征看中国革命的道路之曲折也是培养态度价值观的入手点。
(3)课标相对于大纲,行为主体是学生,贴近教学过程本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当然,给教师的教学自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教科书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从文字量来说,本课的信息似乎很大。
仔细思索,教科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不单针对红军,还有平息国民党内争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