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
《抗日战争》说课稿
湖南省株洲县第五中学 易艳华 1376230167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大大提高。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这一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平台,创设历史情境,指导学生“体验史实,得出史论,培养史能,感悟史观”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侵华日军罪行,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通过了解全民族抗战史实,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同时,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材重点、难点
1、 重点:全民族抗战。
依据: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
2、 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地位与作用;以史为鉴,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依据: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二者确立为难点。
第三部分: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据此: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教师采用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活动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深化、情感升华,教师是整个“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激励者,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