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导入要争取“点燃”学生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2 22:0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文学作品导入要争取“点燃”学生
黄静群
阅读课的导入要争取“点燃”学生。而这个“点燃”可以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向学生的惯有思想提出挑战这两种方法。
  单就那些作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的课文来说,“点燃”的目的还可以增加一条:确立情感基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做到“披文以入情”、“缘情而悟文”。也只有“入情”、“情贯始终”,师生才有可能充分领略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比较理想。 
  谈到这一点,我很想引用一个自认为还算成功的教学案例,那就是我曾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的“用心灵品读你——《记念刘和珍君》”。这里只就其中涉及到的导入方式谈谈看法。 
  这节课上课前,我别的话没说,先请同学们随意地看了课本中插图和照片,上面有同学,有教授,有背景。那些背景,引发了大家特别的兴趣:这是什么建筑?这是哪里的花园?上课了,我没有马上答复同学们的疑问,而是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标题、题解和课文第一句,然后才告诉他们:“这些照片的背景,正是当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址,她现在的名字是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在座同学以后也许会有机会在这里学习。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时间可以倒流,那照片上的同学,很有可能就是刘和珍君;旁边的几个同学,很有可能就是杨德群君、张静淑君;中间那位博学的教授,很有可能就是鲁迅先生……” 
  伴着我略带抒情的导入语,同学们惊讶、沉思、动情,我分明感觉到,刘和珍君和鲁迅先生一下子走到了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心里,时代的距离、心灵的隔膜倏然消失,同学们美好神圣的感情渐渐被唤醒了。 
  我觉得您这堂课最成功的是情感的酝酿和造势。这样做就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这就是“入情通文”,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了,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许多语文老师弊在何处呢?就弊在“语言”与“人”之间的相通。要么把“语言”搞得水落石出,要么把“人”搞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既扼杀了语言的生命,更扼杀了人的生命。所以我说:你的情感的铺垫和造势是成功的。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在谈到“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这一问题时,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这就意味着,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没有被否定,而仍然是被积极提倡的。由于年龄和受教育的关系,教师的社会阅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比学生相对要丰富得多,所以有能力也有责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有较为准确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这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步,要实现这一步,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的“导入”,即“点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