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与清:从祥林嫂和水生嫂看历史空间里的女性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 “浊”与“清”两个词,往往包含了极鲜明的感情色彩,屈原的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或可称得上最有名的一例吧。不过在本文中,“浊”与“清”对应到历史,指一种社会形态下各时期表现;对应到人物,各指一种精神状态,与感情褒贬无干。而历史的“浊” 与“清”和人物的“浊” 与“清”之间又有着隐秘而强大的联接。本文试图通过祥林嫂和水生嫂来讨论的,正是历史的清浊和人物的清浊,以及它们之间的那种联接。<br>
祥林嫂和水生嫂是我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女性形象,且都是旧中国的女性形象,于是她们身上就有了显而易见的相同之处,从特别有历史意义的一点来说,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名字,都是通过她们的丈夫而留存的,因为,鲁迅的《祝福》和孙犁的《荷花淀》中并未出现她们的名字,人们称她们为“××嫂”(作者使用更多的则是“女人”)。不管她们到底有没有名字,还是作者故意隐埋,都反映出当时一种男权意识,同样是一个身份标识,却不是标识她们自身,而是标识她们属于谁。不过联系两部名作的具体内容,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的是两个女性命运的截然不同。我们会说,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而水生嫂,可以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那么祥林嫂的不幸在哪里,水生嫂的幸福又在哪里?在我看来,祥林嫂的不幸不在于先后失去两个丈夫,不在于“狼吃阿毛”,不在于人们的漠视,在于生活的彻底被动;而水生嫂的幸福,也不在于有一个年轻有为的丈夫,在于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浊”和“清”的分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