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教学亟待加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读”的教学亟待加强
——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金士卫
主题词(摘要):高中语文 “读”的教学 现状及对策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任何一项都不可偏废,从某一意义上说,读是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读”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相当不够,离开了读,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的教学亟待加强。
一、“读”的意义
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传统教法和学法。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妇孺皆知;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至理名言,家喻户晓。古代的私塾,其最典型的教法也就是“读”,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里说:“每细段要读二百遍:默读一百遍,背读一百遍。”①清代尤启瑞的一份儿童课程表里规定:每天早起温习读书,背诵。上生书时,老师讲解毕,“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午后写字、温书、背;晚上练习作对,灯下读古诗……”②也就是在读中,成就了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像七步成诗的曹植、汉赋大家杨雄、诗仙李白等等,他们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哪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据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没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吗?
“读”是前人留给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经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读”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重要手段,文章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独具匠心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通过反复的朗读、体味,就能潜移默化,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理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好的文章,多读便能积累词汇,洗炼语言,就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读”能吸收大量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流诸笔端,就可以自然写作了。前人所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3、培养语感能力
对语感问题,说法很多。李海林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的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③苏廷桢则说:“语感是一种情感”。我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读”是形成语感,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因素。读,能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语感实践,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炼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感、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由此可见,“读”的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抚今追昔,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应该返璞归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