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870字。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和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过程与方法:(1)分析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2)归纳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3)观察分析当前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体制。(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重点。
2.难点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及其必要性的理解。
课堂教学设计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请同学们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生:(回答问题)
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板书第二节课题)
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全会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投影)
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生:(同教师一起阅读理解资料)
师:资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主要是指经济体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适应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改革的前提、内容、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和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方面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生:(阅读教材并理解)
师: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又为什么能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
师:(归纳)对于第一问从产、供、销以及分配几方面点明原有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于第二问则要启发诱导学生结合粉碎“四人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等内容来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