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变动》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10字。
《清朝政局的变动》教案
【复习目的】:
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怎样发动政变的。汉族官僚势力为什么会扩大
【教材讲解】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思想、观念没多大变化。
礼部、理藩院——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
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
⑵通商口岸增多和外国公使进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
⑶西方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2、具体内容:
⑴时间:1861年
⑵主管大臣:奕䜣。
⑶职能:外交、通商、海关及其其他洋务事宜。(成立之初只管外交和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管理工厂,修筑铁路、开矿山、办学校等一切与洋务有关的事务,其权力越来越大,实际上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⑷机构设置:分英法美俄和海防五股。总理衙门组织体制“一切均依照军机处办理”,其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另外还设南、北通商大臣。
4、影响:
⑴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总理衙门权力很大,由亲王领头,军机大臣兼管,外国人称它为“帝国的事实上的内阁”(马士:《中华帝国外交关系史》,第2卷)。
⑵它实际上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外国侵略者通过它得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干涉中国内政。它的设置反映了清朝政权机构逐步半殖民地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⑷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反映清政府由传统理藩到近代外交的转变。
思考:对“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的理解
①它是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设立的的中央机构,靠洋人控制的海关提供经费,并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
②总理衙门是专门主管外交、通商、海关及其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随后其职权扩大是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而不断扩大的
③总理衙门是由外国侵略者赏识的人物控制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的办事大臣是《北京条约》的签字者,深得外国侵略者赏识,他主张同外国列强“尽心议和”。
④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