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870字。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课前导航 思情结合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疆;《伊梨条约》和新疆行省的设立;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台湾行省的设立
(二)思想教育目标
⒈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产义阶段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其邻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是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正义战争
⒉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爆发的战争。中国军民进行的是援越抗法、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正义斗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以胜求和,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卖国条约,中国西南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
(三)能力培养目标
⒈讲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培养学生联系国际背景,观察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阶段特点,并能概括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简况
⒉通过中国边疆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对比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外交态度上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⒊进述中法战争历史,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的原因和“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一)本节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二)本节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其评价;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法教具
(一)教学方法:三环讲练法、读图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法
(二)教学设备:《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示意图》、《中法战争形势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导学 思辨结合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出现了“和好”的局面,其原因是什么?能否得到长久的维持?
指出:外国侵略势力同清政府“和好”是暂时的,当它们一旦有了新的侵略要求,它们就会发动对中国新的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边疆新危机,就是这种侵略要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