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960字。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
2.掌握中共三大
3.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4.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情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能力。
2.通过对“党内合作”的方式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组员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2. 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革命人士,抛弃党派之见,实现国共合作,携手致力于国民革命事业,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断探索,坚持革命的不屈精神,熏陶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一) 重点:
(1) 国共合作的条件是重点。
(2)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是重点。
(3)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是重点。
(二) 难点:
(1) 党内合作方式是难点。
教学方法:
1. 讲述法 :对教材中一些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材料导读法:对国共合作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采用材料导读法。
3. 小组谈论探究:对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的教学,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究。
4. 创设课堂情景:在讨论国共合作条件的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若你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国民党作为自己的伙伴;若你是孙中山,为什么要接受中共的建议,如果不进行国共合作,国民党的前途会怎么样呢?)
学法指导:
1. 分析国共合作条件时,指导阅读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国情,来分析其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新三民主义,及其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国共合作的视频)刚才同学们看了一段有关国共合作的视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历史任务,由中国共产党的,有国民党的的任务。我想大家一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不同阶级性质的能走到一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共两党是怎么样走到一起的,又是怎么样进行合作的。(约3分钟)
(板书)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实现
讲授新课:
出示材料: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已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已的同盟。
[教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材料,并思考:“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已的孤独”指什么?“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最典型的是哪件历史事件?为什么他们急需要伙伴?达成他们自己同盟的目的最终什么? 最终大家可以判断出这段材料是出自那股政治力量的?(采用材料导读法,指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1.维护共和斗争的次次失败,2.二七惨案;3.经历了历次失败之后,得出的教训是要寻找一个同盟,来完成共同的革命任务:打倒军阀除列强。4.共产国际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都讲了为要要达到军阀除列强,两个不同阶级属性的政党走到了一起,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双方要进行合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