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
- 资源简介:
约68060字。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师用书
本套教材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
使用本套教材,初中阶段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二是
积累;三是灵性的启迪。
关于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能读懂一般的书籍报刊,能
写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性文章,亦即掌握继续升学、参加工作、学习技术
所需要的读写能力。
阅读教学要做到经典性与时代感的结合。要把语文课本、语文读本与课外必读书
目配合使用。同时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保证语文教学与时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1.每学期拿出四课时,由教师随时选取新近报刊中的好文章指导学生阅读,时间
可自行安排。
2.阐述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艺术的意义,恰当自然地联系现实。
3.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每学期要向学生推荐两本新书、数
篇好文章。
4.作文教学与语文活动要从生活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阅读
教学要摒弃字词句篇繁琐分析、语言语法繁琐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多读书,自己
去感悟,要特别重视默读与朗读。课文后的“思考与讨论”是开放性的,不要简
单地给学生以结论,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作文教学要特别注意启迪性。从学生思想、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使他们有话要说;解除头脑禁锢,使学生说心里话
,表达真情实感;打破僵化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现和发展个性。可以改
变课本上所拟的题目,抓住学生写作的契机(有兴趣、有内容),自拟题目。
关于积累,初中阶段应该包括篇章(含语言和写作样式等)、生活、思想感情的
积累。以篇章积累为主,重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涵养真善美的情操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优秀作品,多背诵优秀的经典诗文;作文教学与
语文活动要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感悟自然、感悟文学与艺术。积累应
该是反刍式的而不是注入式的。
关于灵性的启迪,是当前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要创造条件活跃学生的思维,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创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与答案,确实错误的要热情
引导,切切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思维的积极性;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
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保护学生的童心,教师自己也应该保持童心,教学中提
倡幽默感;把课上得自然、生动、有趣,力戒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僵化;特别注意
在教学中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各种疑惑或兴趣调整教学设计。
本套教材由张翼健、张笑庸任主编,田泉任副主编。本册主编为王鹏伟、柳玉峰
、李元昌。
这套教材是供实验用的,欢迎教师、学生、家长与专家们提出批评与意见。
编 者
2007年11月
一 诗歌二首
作家与作品
1.作家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
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
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
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
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
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
乡。
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
。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
米肉“挥而去之”。
2.作品
陶诗今存一百二十余首,五言诗居多。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抒写情志,讥讽
时事的咏怀诗;描写田园景色和乡居生活的田园诗;哲理诗。在陶诗中,这三类
内容往往交融并存,反映了诗人精神世界的矛盾和苦痛,也约略可见诗人从“少
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陶诗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情感深厚;笔力雄健,但所造意境却平淡中出奇;语
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练。其散文辞赋也抒写自如,不事雕琢,《桃花源记》《归
去来兮辞》尤为著名。有《陶渊明集》。
3.思想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全盛时期。当权的大臣们不断地争权夺利,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