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融及其作品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9 12:0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7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从孔融及其作品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张松多
孔融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说他典型,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共性。他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因此,他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悲剧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本文试就孔融的作品和有关孔融的散见史料对孔融的一生作一浅析,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刚直不阿,不畏权贵
孔融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二十世孙,享有家世的威望,这在注重门第,注重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是相当了不起的资本,孔融自己对此也引以为豪,这种“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感和中国知识分子最足以自命不凡的卓越才华结合起来,构成了他性格中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一面。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属,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 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这“言无阿挠”和“投劾而去”的不俗表现无疑是两幅绝妙的人格写照,将其刚直无畏的灵魂作了坦诚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另外,《后汉书·孔融传》还记载:在黄祖劝“融有所结构”时,“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以此推知,孔融决非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别人与自己的政见不合,即使权势再大,他也不肯屈膝卑顺。但需要指出的是,孔融后来又依附了曹操,确切些说是依附了汉献帝,这与孔融的初衷并不违背,而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显然,匡复汉室是他们合们的政治基础,一旦这个基础发生动摇,孔融对曹操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同曹操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为了达到最终使曹操更弦改辙的目的,他不惜处处为曹操设置障碍。在曹操颁布禁酒令后,他立即炮制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故天垂酒星之象,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属原不哺糟啜醴,取困于楚。”
在这一段里,孔融将偶然说成必然,将表象说成实质,甚至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扯在一起,无情地嘲讽曹操。
曹操看后,曾就此书作过专门训答,孔融又再次作书申辩:
“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令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为戒也。”
看起来,孔融有“故意捣乱”的嫌疑,他对曹操禁酒的用意,再清楚不过,可偏要故意发难。实际上,这是他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特殊的斗争方式,是将“肚子里的半口闷气,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出来。” 我们且不论他的主张正确与否,但就他作品中体现的斗争精神看,其不畏权贵的禀性是明显的。可以说,这种禀性一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早在建安初期,他看见“操雄诈渐著”,便“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显示出非凡的胆量。就在他最终无法见容于曹操,即将被曹操杀害时,仍发出了“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的慨叹,重申了自己绝不肯向权贵屈膝的崇高节操。
              二、忧患意识
  远在生命之初,忧患就与生俱来。远古时代,人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征服自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想不到的灾难随时都会降临。初民们的忧患意识,正是严酷的客观现实在他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中国古代传说中氏族首领几乎都以夙夜忧勤的形象出现。到了春秋时期,墨子摩顶放踵,孔子栖栖惶惶,凡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流派,都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情倾向,尤其是儒家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忧患意识,并且对之加以理论的概括,我们读儒家的作品,总能感觉到一种沉重的忧患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是强烈的,具体表现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上,屈原是这样,汉朝的贾谊是这样。孔融也不例外,他在《六言诗三首》其一中着力描写了董卓滥施淫威,搞得朝臣惊恐不安,百姓忧伤悲戚的情景:“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尽管其忧患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但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种深沉的爱国爱民之心,正因为有了这种爱国爱民之心,他才能够正视百姓的苦难,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六言诗》其二里,他主要写了自己对曹操的眷恋和思念,但同时也描绘出了汉室官员在郭、李为非作歹的形势下所产生的忧愁愤懑之情,并希望曹操早日归来,以平息动乱,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