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770字。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大兴五中 孙永清
一、 教学设计思路:
《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个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是先利用一个午休时间带领全体学生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超重与失重。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各小组整理和记录数据,课上展示记录结果。
课堂以展示各小组观察记录的数据引入,带领学生回忆电梯现场,并观察和总结当时的困惑。教师及时评价。
在数据及回忆的基础上总结学生的困惑,教师加以精练,提出四个问题:
1、读数有时大有时小,难道我的体重在变化吗?
2、如果我的体重没变化,那么体重秤直接测量的还是我受的重力吗?
3、体重秤直接测量的如果不是我受的重力,那么它直接测量的是什么力呢?
4、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秤读数的变化呢?
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类比、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 学习任务分析
1、全体学生去体验“电梯中测体重”,发现现象,整理数据,提出困惑。
2、分析并思考四个问题。
3、自主得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4、定性分析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秤读数的变化。
5、用牛顿定律定量推导人对秤压力的表达式,总结何时物体会出现超重状态何时物体会出现失重状态。
6、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共同协作,再通过几个趣味探究实验,让学生正确利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7、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学完牛顿三定律的理论知识,但尚缺乏实际的应用,对定律的理解上还比较粗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2、我校学生在全区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初中基础相对薄弱,自主探究的方式对我校学生来说稍显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做好方法指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体验“电梯中测体重”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学生在电梯中体验超重与失重,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
(4)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