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寓教于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论“寓教于乐”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卢 芳
摘 要: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艺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功能的内涵,“寓教于乐”文艺功用观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关键词:文艺的审美教育、文艺的审美娱乐、寓教于乐、内涵、价值意义
文学艺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活动贯穿文学的全过程,一方面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再现是作家的审美创造;另一方面,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既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会在社会上产生反响,服务于广大读者,这便是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文艺特征,特别 是其审美的本质特征得以发挥,是文艺的审美价值的外化和表现。因此,从总体上说,文艺的社会功能就是文艺的特殊性的审美功能。下面就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文艺的审美娱乐功能及“寓教于乐”文艺功用观谈谈一些见解。
一、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
文艺的审美教育是指文艺可以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的教育,是文艺的一大社会功能。
由于文艺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对现实的反映,是作家在感受、感知的基础上,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感情,通过审美的方式予以物化。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正确、深刻的反映和评价。在读者的人生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积极的作用,能提高人的素养,净化人的灵魂,是读 者的“生活教科书”、良师益友。
有一种观点,对文艺的教育功能往往作实用主义的理解。把文学作品混同于纯粹的思想教育教材,似乎文艺的教育功能可以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或者是外加的,甚至期望通过阅读某部文学作品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于此相对应,又有一种观点,否认文艺同社会生活的联系,否认文艺的社会效应。有的作家声称自己只是在摆弄文字,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当然也是可能的。但因此他的作品也必然不可能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至多为他自己或他那个小圈子内一些人所赏玩。同样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
文学史上一大批表现进步理想和民主意识,鞭挞剥削制度罪恶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不少佳作,屈原的《离骚》,杂剧《窦娥冤》、《西厢记》,小说《水浒》、《红楼梦》等等,不但在旧时代,就是对今天的读者依然具有教育意义。鲁迅的弃医从文,正是因为他意 识到:文艺是改变人们精神的利器。一系列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等等,正是他教育国民,唤醒民众的一剂良药。当代的优秀作品,由于有更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更贴近读者的思想、心理、情绪,教育功能往往更加明显。《红岩》、《青春之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主人公,成为广大读者学习的榜样。《乔厂长上任记》和《新星》发表后,“希望涌现千万个乔厂长、李向南”成为大家热门的话题。不少工人农民甚至投书出版社和作家,热情呼唤“乔厂长”和“李向南”到他们地区和单位来工作。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车尔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关禁多年。在一间狭小、潮湿、寒冷、臭气熏天的石屋里,他骗过狱警和书报检查官,日以继夜地奋笔三个月,完成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在这部作品中,既对俄国的黑暗现状作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又以极大的胆识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