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谈中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广西南宁三十八中:劳尔
一、现状:令人担忧
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学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似乎语文学习就是读书和作文,至于听话和说话那是语文以外的事情。因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考试命题,始终是清一色的单调的阅读分析和文章写作,到头来造成中学生听话支离破碎、找不出要点、理不出头绪,听话停留表层,听不出说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说话面红耳赤、抓耳挠腮、手足无措,说话吱唔、思维缓慢、杂乱无序。这种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低下,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
从总的情况看,目前中学生听话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听知或知力、理解力和品评力较差;说话能力的问题是: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体态语及副语言的能力较差。此外,还表现在:听话的专注程度不够、说话的勇气胆量欠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学生升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在大庭广众面前有出色表现。
二、症结:因素众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学生听说能力严重“缺腿”并与读写能力发展极不协调呢?
1.教育体制的束缚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仅是一种升学教育,一张试卷定终身,高考语文命题基本上是读和写,至今没有听说能力的直接测试,迫使语文教师不得不“跟着感觉走”,受考试命题“这只无形的手”左右,因而囿于狭隘的功利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冷落了“听说”,将注意力逡巡于读写上。这在“以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师的唯一标准”的今天,使得语文教师身不由己,只好急功近利,这是命题导向、教育体制的问题,非教师个人能力所为。
2.认识水平的困扰
对听说能力的认识,对听说训练的重视程度,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进步和文化科学的日益发展,为听说能力的地位上升与被关注提供了广阔的深刻的历史背景。而在封建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封建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重读写、轻听说”上,这是时代差异造成的认识局限。
3.理论指导的匮乏
由于认识的局限,导致几千年来的语文教学理论探索也是重读写轻听说。提起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谁都可以不加思索地列举出读讲结合、讲练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熟读精思等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以及勤写多改、模仿创造、先放后收、集中训练、一题多做等许多写作教学方法,然而听说语言教学方法几乎是空白的,查遍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以及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述,也难以找到有关听说训练方法的蛛丝马迹。这种理论研究的欠缺,也正是造成听说能力低下,听说教学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4.教材本身的缺撼
我国的读写语文教材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早就有识字课本和文选,解放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相继出现了十几套,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系统的听说训练出版物,中学语文听说教材的建设几乎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从而造成施教者无本可依、无轨可循、受教育者无努力目标、无检测标准。
此外,听说的难以量化和评判以及传统对“能说会道”的贬意理解,也造成了人们对听和说的冷落,甚至蔑视。
三、意义:时代需要
首先,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中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读,一是听。读,是传统单一信息传递背景下的主要接受方式,然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信息传递不仅仅是靠书籍,而且更主要是更多地依靠广播、卫星、电脑等先进手段,因而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要从报告中听来,从广播中听来,从谈话中听来。显然,中学生只具备单一的“读”的信息接受方式是不够的。这样就使得听的地位有所上升、听的作用突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听显得比读更重要。说和写是两种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传统主要靠写来表述,但是现在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靠的是“说”;课上发言需要说、请教问题需要说、课下交流需要说、开会讨论需要说,等等。可以说,“说”在中学生的学习中不可缺少,“说”占据了中学生学习的大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也比写更重要。由此可见,听和说两种能力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时代对中学生提出的高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