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990字。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案
西平中学 教师:范平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和意义。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关系的发展。
2、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价值态度观:通过对香港、澳门回归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香港、澳门回归的艰辛过程,体会邓小平为祖国的统一做出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和报效祖国之情;通过学习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发展及其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的讨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二、导入部分:
1、学生齐唱《七子之歌》。
教师提问:
(1) 歌曲中的“妈港”,指的是哪里?(澳门)。
(2) 歌中的“七子”主要指哪些地方?(参考答案:香港、澳门、台湾等)
2、请同学体会《七子之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惆怅、离别思念祖国,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情感。)
3、引导学生分析:香港、澳门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请同学们阅读93页的两幅图。
1、了解香港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香港在历史上是由哪几个条约被割出去的?
(复习:3个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界新界,租期99,到1997,6.30为止。请同学记住割占的先后顺序。)
2、澳门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葡萄牙占领的?
(参考答案:1533被葡萄牙人入侵,借口凉晒水浸货物,扩大地盘;1887强迫清政府签定《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
3、小结:香港、澳门被割据的史实说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中国政府决定收回失地,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四、关于“一国两制”。
1、学生看书P91,
(1)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者;“一国两制”最开始是针对什么地方提出的。
(板书:1、提出者:_____,最初对象_______)
(2)什么是一国两制?它提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板书:2、“一国两制”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