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580字。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情况,认识“双百”方针的内涵和依据,理解“双百”方针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不同时期的各种言论及其图片,认识史论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双百”方针在实施中的曲折历程的认识,探索“双百”方针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渗透在推进文化进步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的价值观。
4.通过对马寅初及《新人口论》的了解以及联系现实问题的讨论,加深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及其贯彻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难点:遭遇曲折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列举、自主探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几百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但由于“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这一方针未能坚持执行。“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文化事业遭受沉重打击。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二)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需要而作出的、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和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