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实践与反思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实践与反思
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郑屹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阅读积累 主体情境 创造性思维
当前我们的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情绪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喜欢作文的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相对低下的作文成绩不以为然。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连教师都有无从下手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可见,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宋人谢枋得对写文章有这样的说法:“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这是区分主动作文与被动作文的重要标志。大量的成功作文,常常是“我要作文的宠儿”而不是“要我作文的产物”。
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之际,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本人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沟通课堂内外,丰富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而当前,很多学生在比较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沦落到了一个几乎没东西可写的可怕情形之中。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写作的重要源头。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标准》中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体验、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
当然,生活认识的积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