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440字。 《孔子和老子》学案
一、孔子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热点链接 孔子的身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四世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其后代开始以孔为氏。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要点点拨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概念解析 1.司空、司寇: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
2.子、夫子: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来,大夫一级也互称“子”。春秋战国之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
“夫子”西周时是用来称呼军官的。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春秋战国之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
(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热点链接 仁:中国儒家党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其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对“仁”解释很宽泛,他自己从来没有对“仁”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