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的“三农问题”专题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题,约3660字。 历史视角下的“三农问题”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 ( )
A.水排 B.翻车 C.耧车 D.筒车
2.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地方政府 D.广大农民
3.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经济掠夺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确保财政收入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6.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7.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 ( )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 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
8.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植棉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品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