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670字。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重点难点:重点:人大、政协、民族自治三大制度。 难点: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知识结构:
一 开国大典
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① 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 》,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 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① 》。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② 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同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③ 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① 。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2.作用: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② 。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① 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立:1949年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新政协。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② 地位。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③ ”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④ 的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⑤ 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