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130字。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1.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1945.8-10)(背景(抗战后))
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 ① 的矛盾.[补]
国内人民:渴望 ② .[补]
背景 美国:为了自身战略利益,“扶 ③ 反 .”[补]
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 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 ④ ”策略.
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 ⑤ 阴谋[补]
结果: 1945.10.10签署 《 ⑥ 》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斗争焦点: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影响:中共: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国民党:如果发动内战将陷于被动地位.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时间、地点、结果)
时间:1946年初 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1.防御阶段(1946、6——1947、6)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① 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人民解放军采取 ② 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 ③ 战,八个月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 ④ 和 ⑤ 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3、反攻阶段(1947、6——1948.9秋)
(1)经济措施: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影响)
(1947年) 颁布《 ① 大纲》
内容: 没收 ② 土地,废除 ③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
影响: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 ④ ,激发了农民 ⑤ 和 ⑥ 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
参军,支援前线.
(2)军事措施: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 ⑦ 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⑧ ,揭开了 ⑨ 的序幕.
4、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战果 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52万,华北全境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① 上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