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7950字。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