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600字。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掌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重视纳谏的治国方针,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等统治措施,能准确陈述贞观之治的内容: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
了解武则天时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注意发展生产,选贤任能,政绩突出。
学生在了解唐太宗的基础上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放映贴近学生生活的《大明宫词》片断,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课堂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塑造唐太宗的艺术形象,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活动中对唐太宗的开明胸怀产生认同感,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认同武则天的政绩,全面了解武则天。
设计思路
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包括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通过开展“设计唐太宗艺术形象”课堂活动,突出“贞观之治”,突破评价唐太宗。因为设计唐太宗这一艺术形象,必须了解唐太宗。用课堂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贞观之治”,在解决“什么是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等重点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即个人对唐太宗的评价,创造性地完成该活动。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互论法